爱国 为民 崇德 尚艺
首页>新闻资讯>资讯推荐

内蒙古籍青年导演作品研讨会在中国影协举行

时间:2018年05月07日 来源:作者:

 

  2018420日,中国影协扶持新文艺群体青年导演活动,暨内蒙古籍青年导演作品研讨会在中国影协举行。此次活动是在中国电影家协会的指导下,特别是在张宏书记的提议下,由内蒙古电影家协会和《电影艺术》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宇、内蒙古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包银山、著名导演丁荫楠、内蒙古籍电影人麦丽丝、张建华、忻钰坤、周子阳、德格娜等领导、导演和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言。与会嘉宾从影片的内容主题、艺术创作手法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尝试总结了内蒙古籍电影导演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艺术共性。 

  张宏书记指出,近年来,内蒙古籍导演的作品在各大电影节上获得不俗表现,内蒙古电影出现了新的景象,这次研讨会的初衷是让内蒙古电影能够得到更进一步发展。艺术要深入人民、植根生活,只有人民和生活才能给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经验和素材。艺术创作不仅用镜子照射生活,更要用斧子剖析生活,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内蒙古籍青年导演正是把镜头对准了现实生活和作为人的个体,更多地从内心深处去挖掘小人物身上的情感故事,准确地关照现实且内涵特别深刻。 

  张宇书记谈到,近年来内蒙古籍青年导演创作了一批艺术质量较高并引发了热烈反响的电影作品,比如《心迷宫》《告别》《八月》《老兽》等,这些影片在国际国内重要电影节上获得了广泛认可和好评。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内蒙古电影艺术事业在一代又一代电影人的耕耘和努力下,不断地继承、创新、发展,在国内影坛有了更好的、更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内蒙古有了一批新兴的年轻电影创作人才,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心、激励、培养和推介。近些年,内蒙古自治区高度重视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大力扶持了许多优秀的精品创作和优秀的青年文艺人才。在电影方面,内蒙古电影家协会也在不断加强电影创作和人才培养,努力打造内蒙古民族电影的文化品牌。这些青年导演从内蒙古走出去,始终植根于草原的土壤,表现民族题材和草原文化是今后内蒙古电影发展的方向,希冀能为中国民族电影树立典范,也为自治区的文化艺术人才树立良好的榜样。此次活动是自治区优秀剧本孵化工程的拓展和延伸,希望通过此次研讨推动内蒙古民族电影艺术创作事业有一个新的发展和提高。 

  中国影协秘书长饶曙光表示,这些内蒙古青年导演的作品共性集中体现在这12个字上,即“有传承、有个性、有探索、有未来”。 “内蒙古青年导演现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一定的艺术传承和精神脉络,也就是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气场”和深厚的电影文化。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艺术表达和艺术风格呈现,在当前浮躁的创作生态环境中是难得可贵的。电影的新动能更在于创作层面,在于艺术和美学层面提供更多的表意和可能性。这些导演坚持自己的个性化表达,坚持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难能可贵。  

  导演周子阳提出了自己关于“内蒙古电影新浪潮”说法的几点思考。第一,内蒙古的青年电影人就像内蒙古的植物一样生存能力特别强,不随波逐流,更多地是在本土扎根下来坚守自己的愿望。第二,随着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目睹了人性的巨大变化,将这些感受体现在电影作品当中,进行了现实主义的关照。第三,我们继承了上一代内蒙古导演的精神,使这种传承更加显性化。在美学上,内蒙古电影在每个不同的导演作品中都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但都植根于民族文化、草原文化,为民族电影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新锐导演忻钰坤表示,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创制的优秀电影作品对我们产生了特别的影响,这些作品不管在艺术还是商业上都有卓越的成就。每个人的作品都有不同的表达,在创作方式、视听探索、主题题材上都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彼此对电影的理解和坚守。但有一点缺憾就是其中没有民族题材。 

  资深电影专家张思涛指出,这些导演的共性在于,他们都很年轻,而且处女作就取得了成功。都出生在内蒙古,内蒙古电影的创作环境和文化氛围、文化基因孕育了他们。都是编导合一的创作形式,这一形式有利于更好地协调统一。都勇敢地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都具有艺术创新精神,重视和运用电影的内在技巧,并努力表现导演的艺术个性,完成了艺术创造和突破。 

  丁荫楠导演说,看了这几部内蒙古籍青年导演作品后有一种心灵的震撼,因为新的年轻导演们终于有了一种悲剧心理、有了对人性悲剧的考量。没有悲剧就没有诗,只有悲剧才有艺术,比如《老兽》里关于人性的角逐、人性的对比、善与恶的斗争,能够关注到普通人的悲剧心理、人性的基本考量,这是很难得的。因为这是启迪人们最善良部分的源头,只有这样,人们才会自责,才会思考自己的对与错,以此震撼人的心灵。 

  著名编剧赵葆华说内蒙古电影本身就是中国电影一个取之不尽的艺术话题,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有独特的艺术贡献的。从《心迷宫》《告别》《八月》到《老兽》,这批作品着实惊艳业界,刮起了内蒙导演的旋风。他们的作品表达的都是精神叙事,是生存的意义。这些年轻的艺术家都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是我们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代,整个国家民族在转型升级,他们成长于这样的文化时代背景中,因此,情感的裂变、精神的状态都是他们探讨的主题。内蒙古导演群的崛起带有艺术必然性,而不是偶然性,这值得电影创作界和理论界给予总结。

 

  《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皇甫宜川表示,青年一代内蒙古电影创作的特点是:第一,这些影片里多少都有一点魔幻色彩,有别于我们纯粹的现实主义。这些影片的题材和故事都放在了社会变革的节点上,以魔幻性或超现实的形式来表现人们的困惑或者对历史的留恋,以及表现现实情感困境,以此来建构一个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第二点是具有魔幻性的人物。第三点是象征性的道具,比如水泥蒙古包、吃羊肉、电动摩托车等。这些象征性道具体现了当代导演深入社会和现实进行考量,具有别样的质感,这些都是现实主义之外导演要传递出来的意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阶级的关系、内心世界的困惑和对社会的反思。 

  内蒙古电影新力量的出现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第一,我们要从民族历史中去寻找养分。第二要对当下时代有所关注和思考,要关注生活,关注生活当中的普通民众。第三是对电影艺术本体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国影协理研室)